来源:跨考2011-11-05
迷津伶俐”的白鼠比标记为“走迷津呆笨”的白鼠学习得快些。实验者的期望莫名其妙地影响了白鼠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居然附和于错误的标签。
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所谓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是指1924年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者系统地改变照明强度,目的是确定工厂的最佳照明条件,借以提高工作效率。结果,不论照明增加或是减少,工人的工作效率都在逐渐提高。后来才发现,这是由于工人们觉得参加实验是厂里在关心他们,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里,很明显被试者的态度成了自变量,从而影响了反应变量。与霍桑效应相类似的是安慰剂效应。有时,医生开给病人的“药物”实际上并非是药物(如维生素片),但当病人相信那是有效的药物,服用后也产生效果。这是病人心理作用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凡是在以人作被试者的任何研究中都可能出现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现象。被试者对指示语的理解、参与实验的动机、焦虑水平、有关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而被试者的反应成绩又会影响主试者的行为。这种相互作用有的是不知不觉地在进行,主试者
往往没有察觉到。因此,主试者给予被试者的某种处理,所获得的不一定就
完全是此处理所引起的反应,自变量也不一定只是主试者加以操纵的那个自
变量。
总之,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人类被试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试者用指示语规定被试者的反应,试图控制额外变量,使因变量的变化成为自变量的一种效应;但与此同时,主试者与被试者又可能以某些干扰实验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相互作用,使额外变量成了实验中的自变量,从而混淆了实验结果。这是心理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的另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