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西南交通大学的老师
1.1.3 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
1.1.4 西南交通大学的求学
1.2 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实力
1.2.2 科研成就实力
1.2.3 重点研究所和研究院
1)建校最早的交通学府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1905年迁至唐山,1972年迁至四川曾先 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 ,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 "东方康奈尔"之称。
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 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 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 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 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始终秉持"灌 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 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二十多万名毕业生。 在他们中间,有40多位两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学界 泰斗和工程界翘楚,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 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 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 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 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 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 的。"
学校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 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 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 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 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 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 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 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 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通大人的智慧与心 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 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 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 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 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 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 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 ,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 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1.1.2 西南交通大学的老师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 、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 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拥有一支以教授、副 教授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3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 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393人,副教授538 人,国家级教学名 师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人 ,"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0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共5个。另外还聘 请了 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该校兼职教授。这支队 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形成了健全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优良的教学科研条 件。学校拥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8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5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19个院(系)和一个异地校区 --峨 眉校区。峨眉校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该校办学所在地,学校迁成都后 成为一个校区。该校区主要为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本科层次人才。近年来 ,峨眉校区得到快速发展,生源情况良好,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毕 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page]1.1.3 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英才辈出,桃李满园。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 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 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从詹天佑主持修 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 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 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 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 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 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 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 交通大学毕业生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 的进步与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 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 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 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 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 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有力贡献 ,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 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学校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 72个重点本科专业, 136个硕士点,8个一级、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 23个院系,以及2个一级、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54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 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学校又以优秀成 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与20余个国家 和地区、50余个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是"中法4+4"合作院校之一 。百年老校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page]1.1.4 西南交通大学的求学
108年办学历史的西南交通大学现已建立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 继续教育、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士-硕士-博 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现有各类研究生7085人, 其中博士生1276人;有其他各类在校学生六万余人;拥有包括3位中国科 学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69名博士生导师在内的雄厚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196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半数以上;建有土木工程、电气工程 、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软件、建筑、理学、外国语、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 传播等14个学院,另有应用力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系、载运工具信息工程 三个系,还建有网络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车辆工程、电力系统及 其自动化、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 运工具运用工程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6个一 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6个硕士学位授 权点和7个博士后流动站;有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的 学科8个;有以国家牵引动力实验室为代表的78个教学、科研实验室,还 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国家CAD应用教育培训 中心和17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西南交大出版 社自成立以来已出版各类图书600余套(种),计400余万册。
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使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下大力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在全 国较早地实现了按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 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建筑 环境与设备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 68个本科专业(方向)。
[page]1.2 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实力
校拥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8个硕士 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2个一级、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 科、5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19个院(系)和一个异地校区 --峨眉校 区。峨眉校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该校办学所在地,学校迁成都后成为 一个校区。该校区主要为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本科层次人才。
重点实验室级别 |
重点实验室级别 |
备注 |
国家实验室 |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 |
★国家最高科研平台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
★西南高校唯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工程领域五个优秀国家重 点实验室 |
(4个) |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抗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筹) |
|
|
国家防灾减灾工程中心(筹)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4个) |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 |
|
|
高速铁路线路结构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
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实验室 |
|
(5个) |
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 |
|
|
道路及铁道工程实验室 |
|
|
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 |
|
|
交通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级实验室(2个) |
国家CAD工程中心(成都) |
这2个实验室界定相对模糊 |
|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 |
正参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成都)建设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8个) |
制造业产业链协同与信息化支撑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
综合运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
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
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四川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实验室 |
|
(19个) |
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 |
|
|
移动通信实验室 |
|
|
电磁场与磁波技术实验室 |
|
|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室 |
|
|
地理信息工程中心 |
|
|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
|
|
数字化城市交通综合实验室 |
|
|
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实验室 |
|
|
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实验室 |
|
|
信息安全与国家计算网格实验室 |
|
|
物料搬运机械实验室 |
|
|
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 |
|
|
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实验室 |
|
|
强度与振动实验室 |
|
|
新型驱动技术实验室 |
|
|
现代焊接技术实验室 |
|
|
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
|
|
高温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
1.2.2 科研成就实力
学校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通大人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 (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1.2.3 重点研究所和研究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筹)、国家防灾减灾工程中心(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结构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实验室、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道路及铁道工程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交通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CAD工程中心(成都)、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制造业产业链协同与信息化支撑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综合运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实验室、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电磁场与磁波技术实验室、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室、地理信息工程中心、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数字化城市交通综合实验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实验室、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实验室、信息安全与国家计算网格实验室、物料搬运机械实验室、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实验室、强度与振动实验室、新型驱动技术实验室、现代焊接技术实验室、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高温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2022考研初复试已经接近尾声,考研学子全面进入2023届备考,跨考为23考研的考生准备了10大课包全程准备、全年复习备考计划、目标院校专业辅导、全真复试模拟练习和全程针对性指导;2023考研的小伙伴针也已经开始择校和复习了,跨考考研畅学5.0版本全新升级,无论你在校在家都可以更自如的完成你的考研复习,暑假集训营带来了院校专业初步选择,明确方向;考研备考全年规划,核心知识点入门;个性化制定备考方案,助你赢在起跑线,早出发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点!
考研院校专业选择和考研复习计划 | |||
2023备考学习 | 2023线上线下随时学习 | 34所自划线院校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 |
2022考研复试最全信息整理 | 全国各招生院校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 ||
2023全日制封闭训练 | 全国各招生院校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 ||
2023考研先知 | 考研考试科目有哪些? | 如何正确看待考研分数线? | |
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 从就业说考研如何择专业? | ||
手把手教你如何选专业? | 高校研究生教育各学科门类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