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跨考考研 搜一搜
跨考考研
跨考考研
跨考考研
跨考考研
2010年法硕(非法学)考试大纲—法理学_跨考网
跨考考研2010-05-11
来源跨考网整理
跨考考研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法    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的概念;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
    第二节  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含义
一、汉语中“法”与“法律”的词义
二、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含义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  法的本质
一、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神意论认为法为神的意志的体现;理性论认为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自然法高于实在法;命令说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是以制裁为后盾的行为规则;民族精神论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社会控制论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律本质的学说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受经济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三、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的起源
一、法的起源的主要原因
    法起源的经济因素;法起源的政治因素。
二、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法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法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
第二节  法的演进
一、古代法
    奴隶制法严格保护奴隶主所有制,公开确认贵族的等级特权;封建制法确认人身依附关系,维护专制王权。
二、资本主义法
    资本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区别。
三、社会主义法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第四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含义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法的作用的定义;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法具有规范作用;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看,法具有社会作用。这两种作用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五、强制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一、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二、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等。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
二、法的特性,如概括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等,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复杂性等之间存在着矛盾
三、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四、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法律制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的定义;法律制定的特征。
二、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立法权的概念;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原则
一、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法律制定的依据、权限、程序等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二、科学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三、民主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制定程序的概念
二、法律案的提出
三、法律案的审议
四、法律草案的表决
五、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法律效力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
二、法律对人的效力
    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遵循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的原则;我国法律对中国人的效力;我国法律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三、法律的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的域内效力;法律的域外效力。
四、法律的时问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生效的时间;法律效力终止的时间;法律的溯及力。

[page]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等法律部门构成。

第七章  法律要素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
    法律规则的定义;法律规则的特点。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结构
    法律规则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
第二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的定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二、法律原则的种类
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第三节  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

第八章  法律渊源与法律分类 
第一节  法律渊源
一、法律渊源的含义
二、法律渊源的分类
    法律的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国际条约等。
    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习惯、学说等。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第二节  法律分类
一、法律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国内法与国际法。
二、法律的特殊分类
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第九章  法律实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
一、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的分类;法律实施的意义;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实现
    法律实现的概念;法律实现的意义;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 
第二节  执    法
一、执法的概念
    执法的定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讲求效率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第三节  司  法
一、司法的概念
    司法的定义;司法的特点。
二、司法的原则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第四节  守  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的要素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态度
第五节  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十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定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行政解释。
第二节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的定义;法律推理的特征。
二、法律推理方式
    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实质推理(辩证推理)。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包括抽象的条件和具体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page]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律责任由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因素构成。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
第二节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十三章  法  治
第一节  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的内涵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一、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节  法治国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四、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第十四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生产力
    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法与政治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与政策
    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三节  法与文化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查看更多

  2022考研初复试已经接近尾声,考研学子全面进入2023届备考,跨考为23考研的考生准备了10大课包全程准备、全年复习备考计划、目标院校专业辅导、全真复试模拟练习和全程针对性指导;2023考研的小伙伴针也已经开始择校和复习了,跨考考研畅学5.0版本全新升级,无论你在校在家都可以更自如的完成你的考研复习,暑假集训营带来了院校专业初步选择,明确方向;考研备考全年规划,核心知识点入门;个性化制定备考方案,助你赢在起跑线,早出发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点!

点击右侧咨询或直接前往了解更多

考研院校专业选择和考研复习计划
2023备考学习 2023线上线下随时学习 34所自划线院校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2考研复试最全信息整理 全国各招生院校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3全日制封闭训练 全国各招生院校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2023考研先知 考研考试科目有哪些? 如何正确看待考研分数线?
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从就业说考研如何择专业?
手把手教你如何选专业? 高校研究生教育各学科门类排行榜

当前位置: 首页> 考研专业课> 正文
考研专业课相关栏目
跨考考研
考研热点
推荐阅读
推荐课程
跨考考研
2022全年魔鬼集训营二期
跨考考研开班时间:2021.4.20
在线咨询跨考考研
跨考考研
2022大三抢先学
跨考考研开班时间:每月20日
在线咨询跨考考研
Copyright©2008-2020 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庄胜广场中央办公楼南翼19层
客服电话:400-833-2220
跨考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