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感言
作为大学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前进,而不是带领,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大海里没有一滴水是多余的,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
42岁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陈后金教授看起来比他实际年龄要年轻。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对他的教学风格一直又爱又怕,爱他讲课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却怕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节奏和思路。不过,每到学期末,学生给陈后金打分最高,而评价用的字眼最多的是“受益匪浅”、“难忘”。从教18年以来,陈后金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为学生开辟一条路,当一名领跑者。
自强不息争第一
陈后金人生中有太多的第一:当地第一个考上大学,兰州铁道学院82级专业第一名,
北京交通大学86级
考研全校第一,主持建设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成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第一门等等。
1965年2月,陈后金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一个贫穷的山村里。自幼家境贫寒,两间低矮的草屋逢雨必漏,让家人常常无处安身;他和妹妹们从来没有穿过毛衣之类的“高级”衣服,就连他上中学时在食堂买一分钱的青菜汤时都要犹豫再三。然而即使这样,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陈后金——家中唯一的男孩念书。因此,尽管山村里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十分匮乏,陈后金每当想到家中的贫苦,父母辛劳的背影,妹妹辍学的遗憾,就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专心听讲每一堂课,勤奋钻研,自主学习和归纳,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陈后金早早地走上了勤工助学的道路。上小学时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帮村里放牛,上初中时他利用周日去五里外的山上砍柴,常常是晨曦初放上山,到日已西斜下山,脚上的自制草鞋早已磨烂,忍着饥饿和劳累,挑着比他体重还要沉的柴禾一步一步走回村庄。就这样,他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还在没有学过英语的情况下(高考时比其他同学少一门课程的成绩)考上了本科,被兰州铁道学院当时热门的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录取。
陈后金至今还记得,是他的老师骑着自行车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然后自己带着村里开的证明,步行30多里去县教委申请上大学的路费,加上亲戚和乡邻的帮助,他才最终跨入了大学殿堂,开始了跋涉于新知识的征途中。
面对大学
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和知识渊博的大学老师,陈后金觉得这世界如此之大,知识如此之多,不过,有着惊人自学能力的他学习游刃有余,成绩遥遥领先。兰州铁道学院设立过“1%”的优秀学生政策,每专业可以推荐一名学生,允许他不上课,不交作业,不参加期中考试,只参加期末考试。陈后金就是这“1%”,因此有了大量时间阅读专业参考书及其他感兴趣的书籍。大学4年中,他一直是专业第一名,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连续4年获得校三好生称号,并依靠获得的最高奖学金完成学业。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他,大二时英语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一,大三时全校英语水平测试时已是全校第一。
1986年,陈后金参加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均分高达89分,又创下了当年交大第一的纪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突出,连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大学不仅给予了他的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更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他在日后的许多选择中,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当老师,当一名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好老师。
潜心教学多创新
1989年,陈后金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开始教授本科生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基础课,一教就是近20年。他上课时总是左手握着一把粉笔,满怀激情,挥洒自如。
多年来,陈后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大学课程教学应该没有教材的概念,应该是以参考书为主,教师应旁征博引,博采众家所”。
在教学过程中,陈后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特别注重知识的归纳提升和内容的融会贯通,以复杂问题引导探索,以简单问题启发思考。从数学概念来抽象定义,从物理概念来阐述性质,从工程概念来拓展应用。知识点之间有承上启下的描述,内容有由此及彼的归纳。围绕三个“W”开展教学:第一个是Why,即为什么要介绍此内容;第二个是What,此内容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第三个是Where,此内容有何意义和应用,与其他内容有何联系。正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陈后金特别强调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教师应该积极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及时将科研和教研成果转换为教学与教材内容,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陈后金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认为:教育者必须克服“教”而不“育”,学习者必须克服“学”而不“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与互动,注重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书育人,恰当运用人文思想和社会哲理去诠释某些工科理论与概念,体现事理之间的相通性与和谐性,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协调发展。
有学生在教学评估系统中写道:“陈后金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学老师的样子,陈老师对他所教授的这门课的理解深刻,讲课提纲挈领,重点突出,重要的是教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上过陈老师的课才对得起大学四年,他教的不仅是通信人的思维,还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做有思想的人,每天都在前进”。
现在,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学生们对这位个性鲜明的老师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
无悔人生重积累
在同事眼中,陈后金是一位朴实平和、工作思路清晰而富有效率的大学老师;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位没有时间与之交流和娱乐的寻常父亲;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在课堂上神采飞扬,课下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优秀教师。他在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后,陈后金仍和以前一样平静淡然:“名师之名,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和载体,是众多人的积累和支撑在自己身上的体现,我们其实是一个团队。”
在探索教改的路上,在教学基地和实验中心建设的路上,他还有许多想法正在实施,如目前他正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近年来在国外和台湾地区的考察访问情况,进行数字家园的建设,实验项目特点是面向生活实际和兴趣驱动,学生综合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电子电路、DSP等)开发设计相关作品来控制数字家园的环境。
例如,设计集温度、湿度、亮度、人数检测于一体的系统来控制家园中的空调、窗帘、电灯的自动开启和关闭,设计掌纹识别或语音识别系统以鉴别进入家园的成员等。学生可以围绕该数字家园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发实验作品,陈后金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另外,他还致力于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索学科教育与外语应用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
平时,陈后金总是勉励学生:学习可以使人明睿而丰富、使人自信而从容。然而学习从来不会是悠悠自在中的随手可得,而是孜孜以求后的苦尽甘来。他在名师寄语中对学生说:“生命是由过程而构成,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过程,善待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今天。学习也应注重其过程,在过程中汲取知识的精华,领悟知识的真谛,感受知识的魅力。”